故事從311大地震前四天黃雅歆參加友人的「卒業聚會」開始,冥冥中為純粹旅居者的身份畫下句點,開啟了彈性十足的「暫停者」。
311大地震後她仍留在東京,三天後離開,一個月後再「回」東京的「家」,她認定從此東京不管停住多長多短都不再只是旅行的地方。
作者黃雅歆到日本去擔任客座研究員,身份不是旅客、不會久居,停留時間卻長到足以跟周圍的環境建立起一種關係、也短到會有離開的一天,回到原先的日常。
本書是黃雅歆在地震發生時及災後數月的生活參與及觀察,因為不可違逆的災難,似乎所有的律動都暫停了,她以不是旅人也不是東京人的身姿穿梭在街頭小巷、超市、學校、餐館。
震後的東京變成一個怪異安靜的城市,作者比較了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台式風格」的個人性,與日本內斂自制及共體時艱團體性的殊異,也點出日本人過度的自制顯得「有禮的冷漠」。
坐在電視前,行走在街路,騎車穿過校園,在超市貨架選購,發現日本人在災後藏在支持災區,共體時艱的內在是拒絕背叛。家庭主婦基於保護小孩比男人務實,怕幅射不曬棉被改為烘被,對政府宣告食物安全根本不相信。如此協力的民族性,作者深深體會「開始、收拾、結束、復原,這幾個面對災難的順序只要一個沒有跨過,就無法過渡到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終於看到了城市新生之光,又有動力可以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