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  

向田邦子的隨筆散文使人能微笑閱讀,惆悵地閱讀,想起風飛過花瓣流水的某些心情,她寫得不是使人激動的作品,沒有大波瀾的情緒,比較像是成年人回望青春的心情,有淡然酸苦,沉靜的喜悅。

書名來自一篇談到類似語音引起的誤解。歌曲唱著『男孩看見野玫瑰,荒地上的玫瑰………』「野玫瑰」與「午夜的玫瑰」音聲近似。邦子寫道:孩童半夜睡眼惺忪時刻,濃稠黑暗中浮現搖曳生姿的玫瑰,顏色很深,氣味強烈。這會引起幼稚的心靈怎樣的感受呢?還有人說那是小朋友不該看到的妖魅之物。可是,「遺憾的是,我遇到的不是這種難得的體驗」,邦子願意踏著微微飄浮的睡意腳步,與午夜的神秘玫瑰相逢。

整本散文集中有兩個明顯主題:飲食與男人,以及向田邦子以成長、家庭為中心的生命回憶。

〈切菜聲〉:過去總是習慣在清晨母親廚房調理的聲音中醒來,那是大型菜刀在木製砧板上的敲擊聲;等到盥洗完畢,即可聞到柴魚高湯的氣味。現今的不鏽鋼菜刀、塑膠製砧板,已經撞擊不出那種溫暖的聲音了。

即使寫到雞蛋這樣普通的食物,她仍然可以捕捉到個人記憶中屬於它的特殊感受。物資蕭條的年代,如何料理一顆雞蛋,可以看出一個女人在料理上的才情。現在人們在超級市場買的,都是裝在塑膠盒裡半打一打裝的雞蛋,「現在的雞蛋殼很薄,拆塑膠盒一不小心,很容易就弄破裡頭的蛋;蛋黃偏白也不夠飽滿。相反的,以前的蛋就顯得很有勁。」這種針對物質的觀察,通常是連結著時代的氣氛以及實際體驗,並非單純的今不如昔。可以這麼說,西元二0年代末出生的邦子,經歷過日本輝煌閃耀與從灰燼中逐漸復活的年代,她知道什麼是人的韌性和生活質地。

〈芥末〉中則說:秘魯的橋民高興地吃著芥末生魚片,她卻寧願吃秘魯本地風味的檸檬醃漬生菜沙拉,因為,「芥末要搭配日本附近海域捕捉到的魚,才能相得益彰,」襯托出它的美味。這其中有溫柔的託賴,來自食物與土地、人的自然親密支撐著的某種情懷。

因為愛讀書,小時候的願望是長大要嫁給書店老闆。邦子直接真摯的可愛心情彷彿從紙張透露出。現在愛讀書小女孩的願望,恐怕是長大我要自己開書店了。

〈桃色〉:由於父親性喜拈花惹草,使得家中籠罩一層陰影。祖母、母親因此誇張地鄙視桃色,父親也擺出同調的姿態,連帶邦子終身都對桃色懷著戒慎恐懼的態度。

寫老年的那篇〈寺內貫太郎之母〉:「以往老年人的娛樂,不是去洗溫泉就是去廟裡上香拜拜,現在的老人忙著上各種才藝課,

甚至參加環球旅行,已經沒有不能做的事情了。就算上了年紀,為什麼非從人生舞台上『下台』不可?我們雖不是寺內琴,但也不要做個俘虜直到終老。能夠和人生奮戰到底,豈不是美事一樁嗎?」

寫男人的部分,除了整本書中無所不在的父親形象外,還有八篇〈男性鑑賞法〉。因為工作的關係,向田邦子接觸過各行各業的男性,以銳利又不失溫情的方式觀察了他們,從年輕的天才吉他手莊村清志,到攝影師十文字美信,或人力車夫京田健志,唱日本傳統戲曲的鶴賀伊勢太夫,都有令人迷惑驚嘆與欣賞之處。

這是一本坦率的女人寫女人和男人的書,是從初老的時間線上,凝望記憶的書。富於生命光澤的散文,不必要是多麼嚴謹沉重的議題,它往往是抒情坦率的手,收集著時間碎片,碎片上反射著記憶的微光。

像是張愛玲談蘇青時候說的,具有「天涯若比鄰的廣大親切」,喚醒了人人熟悉而又容易忽略的東西。向田邦子也是如此,她真實而被時間沖洗過了的愛憎,是厚厚灰燼中透出來的溫火,可以靠近,直視。

 

 

 

午夜的玫瑰

作者:向田邦子

譯者蘇炳煌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2007/5/29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午夜的玫瑰 向田邦子
    全站熱搜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