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歲月的故事 (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mp/phpi8zcCW

最早的花神,源自於民間生活的題材,在農業生活中,人們找到了親嚐百草的顓頊帝神農氏,封為「花皇」,以及道教的神仙女夷,封之為「花神」。

到了清代,學者俞曲園又根據佛教故事,封「拈花微笑」的大迦葉尊者為總領百花之男花神;道教南嶽魏夫人李華存為總領百花之女花神。

花神女夷是《太平廣記》裡,南嶽魏夫人的女弟子,擅長蒔花種草,後人尊她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為她的生日。

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說:「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鳥草木。」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歲令一》也說:「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

可見初期的女夷既管花草,也管禽鳥;到了明代,才專職為花神。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tmp/phptY27y6  

你的「腳小拇趾指甲」有兩瓣嗎?台灣早年傳聞,「腳小拇趾指甲」有兩瓣(以下稱瓣狀甲)是漢人象徵,

沒有兩瓣則是滿人,近年又開始謠傳,有無兩瓣與是否平埔族有關。

民間傳說,如果小腳趾有兩瓣甲,那就代表是純種漢族血脈。

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說法正確嗎?那為什麼有的嬰兒小腳趾有兩瓣甲,而父母卻沒有?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希望恢復南方的生產,當時山西的地小人稠,明朝政府就要求山西抽出部分人口往南遷。

當時被選中要南遷的山西人來到洪洞縣一株大槐樹下集合,士兵為了要給他們做區別,於是在他們小腳趾甲上砍一刀。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tmp/phpSpYfn8   

南朝梁人吳均之的《續齊諧記》中記載:相傳東漢時代,汝南人桓景追隨費長房學道術,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務必縫制絳色(深紅色)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

恆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故自東漢起,民間每逢此日必登高飲用菊花酒,以消除災難。

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後世的人卻代代相傳。到了晉代以後,重陽登高避災,大為流行,已成為歲時節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陽節的習俗: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png

有關於月亮的神話故事相當多,不過現代人可能記不得幾個,這邊就簡單介紹最常見的四個月亮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唐玄宗遊月宮。

 

一、嫦娥奔月

據說在四千多年前,有十個太陽一起升空,曬得土地乾裂、海水乾枯,讓人民生活困頓。

有位叫后羿的英雄,他力大無窮,善於射箭,能拉萬斤的寶弓。后羿為了要救助百姓,

一口氣用弓箭射下九個太陽,僅留一太陽按時升降,人們才得安居樂業。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ylFutm

相信大家一定常常聽到家中的長輩或是比較有年紀的長者說:「燒好香,做好事。」

有時候我們也常常聽朋友說:「唉唷,誰誰誰中頭了,他阿一定是上輩子燒了什麼好香,才會這麼的幸運!」

 

香起初不是用於供佛祭祖的香品,而是治療人們病痛的藥材。相傳九天玄女,是製香業界的守護神,

所以在業界九天玄女祂也是製香業的守護神.製香業者稱九天玄女為「香媽」。

「香媽」在出家修行成佛之前是個非常孝順的女孩,有一次她的父親生了一場重病,在無法吃藥和灌藥的情況下,香媽將中藥材磨成粉,與糯米粉加水攪和均勻,桿成細條狀後曬乾,再一支支點燃焚燒,讓父親用呼吸的方式,將藥氣帶入體內,成功的治癒了父親的重病。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40203.jpg

台灣地區

過年的由來隨著地區而有不同,在台灣起源自「沉地」的傳說。

相傳燈猴(燭台)曾向玉皇大帝稟報民眾忘恩負義,只祭祀其他眾神,卻忘記燈猴為人民照明的辛勞。結果,玉帝決定讓島在除夕夜沉入海底。

島沉入前,民眾將家中祭祀神明送回天庭以免遭受連累,此為「送神日」的由來;

而除夕夜傍晚,人們會烹煮家中所有糧食共度「最後的晚餐」,此為「團圓、圍爐」的由來;而人民一同等待島沉入的最後一刻稱為「守歲」。

最後,玉皇大帝在土地公與觀世音菩薩的懇求下,開恩讓百姓重獲新生,延伸出「互相恭喜」與初一到廟宇「行春」的習俗。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10-2.jpg

農曆春節是華人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節慶,這段時間通常是家庭團聚的時刻,街頭巷尾都充滿了濃厚的新年氛圍。

我們常聽到除夕要守歲、初一走春、初二回娘家…等,這些都是傳統春節的習俗。

怎麼過才有年味?報時光整理了過年習俗,或許今年可以嘗試體驗一番傳統的新年氛圍!

除夕圍爐「壓歲錢」不可少,年菜背後都有獨特含意

除夕夜,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喜慶的紅色映襯出滿滿的年味,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隻凶殘的年獸,每到歲末就會到村裡作祟,

年獸害怕紅色和火光,因此便會家門貼紅紙、燃燒爆竹,希望藉此驅趕年獸。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10-5.jpg

民眾期待的春節連假展開,過年期間除了吃年菜、發紅包和拜拜,當然也少不了聽傳統新年歌曲。

一名網友在PTT以「又到了春節歌曲洗腦的時間點」為題,表示每年總能聽到固定幾首歷久不衰的曲子,而且不管走到哪裡都一樣,引發熱議。

在這些琅琅上口的歌曲中,每首歌都有它背後的故事,甚至有的歌曲最初的創作目的並非是為了歡慶新年,而是為了抗戰。

 

一、《恭喜恭喜》

1937年7月7日發生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當時日本全面侵略中國大陸,開啟了長達8年的抗戰序幕。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身在上海的作曲家陳歌辛於1946年以筆名「慶餘」創作《恭喜恭喜》詞曲,並由姚莉、姚敏兄妹演唱,慶祝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230119.jpg  

吃年糕是蘇州過年的傳統習俗之一,當地許多老人認為,只有吃了糖年糕,才算真正過年。

蘇州吃年糕的歷史已有二千多年,相傳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伍子胥有關。

「其他的可以不吃,大年初一早上糖年糕一定要吃掉。」

吃年糕,對老蘇州人而言,是懷念,是期待,大年初一必吃。

這是一種過年情節,總是覺得新年裡只有吃了糖年糕,才算真正的過年了。

流傳在蘇州的年糕故事是這樣的;蘇州年糕有二千多年歷史。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20200208-1.jpg  

新的一年終於要來了,需要多點好運氣,既然是傳統節日,自然也要注意自古流傳下來的禁忌,無論如何能夠過得開心心安最重要,過年當然是跟家人閒嗑牙,好好團聚吃頓愉快團圓餐,默默許下新年願望最剛好!

 

1.碎碎平安有解法—大年初一若打破東西,會有「破財破運」的說法,化解的方式是用紅紙將碎片包起,放置在神桌默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過5日後再丟棄。

 

2.初一早不洗澡

大年初一早上不要洗澡洗頭,也不要洗衣服,以免將自己新的一年的財運與財富洗掉,反正忍一個早上應該還OK,選選自己的新衣服就慢慢度過了。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tmp/phpIu3dK2  

請仔細看上圖老二媽神像,老二媽左眼下還有「淚痕」喔!

 

話說萬和宮在清朝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十一月的時後,增塑的第二尊媽祖神像(編案:第一尊媽祖神像為「老大媽」)要舉行開光點眼的儀式時,有位「什細古 」的小販(販賣針線女紅)正從南屯往西屯的方向叫賣什細。

在路上遇到一位梳理整齊的少女急忙從西屯往南屯方向走,這位「什細古」就跟這位少女聊了一下,問她要不要買什細,這少女說她叫「廖品娘」,住在西屯大魚池,有急事要到南屯萬和宮,且請他轉達少女的父母不要為她難過,也交待了一件事說:她家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二元,父母可以挖出來使用。說完少女就急忙往南屯萬和宮的方向走去,而這什細古也覺的有點莫名奇妙,繼續往西屯的方向賣什細。

 

當這什細古到達廖姓少女家時,就進去跟她的父母說剛剛遇到他們女兒的事情,這父母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廖品娘並未出門,一直待在閨房內。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tmp/phpSJhZpe  

過去家戶幾乎都有一把作粿用的印模,以樟木或梨木刻成,家境較過不去的,年節作粿也會跟左鄰右舍借用,後來則發展塑膠製的便宜產品。最常見的印模,通常正面是龜印圖紋,反面多並排桃印和餅紋,兩側則為細長的牽仔(連錢圖案)。

 

紅龜粿、桃粿;以龜印、桃印壓製的,通常稱紅龜粿、桃粿,一般多用紅色。前者橢圓形,主要用來祭拜神明、祖先或節慶時普遍使用,具有乞求吉祥長壽的意味;後者成桃形,多用來喜事祭天、謝神,以及神明、長輩誕辰賀壽之用。

 

 

餅粿:為圓形,有做成紅色,用作清明祭拜老墳的祭品,以示追念前人恩澤。另外加了鼠麴或艾草的餅粿,也有無壓印紋路的,通常用來祭拜新墳,表達祝念,也是一般印象中熟悉的墓粿。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中國人用「干支」記日月,已有很長歷史,在殷墟的甲骨文已得到驗證。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天干排列組合,由天干「甲」起取配地支首字「子」,依序循環搭配,如甲子、乙丑………直至癸亥止,共得六十組不同干支組合,稱一甲子(六十年)又叫一花甲。

 

 

引用 聯合微知識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依據「史記」記載,黃帝已考察星象,訂定曆法,建立五行,發現陰陽消長的道理;並訂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確定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天,又用設置閏年的辦法來調整四時的誤差,使上天子、下至庶民,都能誠信事奉神明,不違天意,而邀得神明賜福嘉穀,其曆法即演為今之「農曆」。

中國曆法所以能流傳至今歲序不亂,有其三大特點:其一以天文學為基礎,由於觀象於日月星辰,自然具備了永恆價值。其二以數學為準據,皆為十進位計數法,配合甲子六十進位法,作精密計算。其三能判明陰陽寒暑,密切配合農家耕種播穀收藏。

 

引用 聯合微知識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十二生肖相屬之說,最早起於東漢,在當時既已確立十二辰支配十二個動物的說法;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戊為狗、亥為豬。

由於干支是紀年的,於是其後就以人出生之年而肖該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亥年生的肖豬。故十二屬又稱為「十二生肖」,或「十二相屬」。

 

 

 

有關十二生肖的傳說

關於十二生肖的來歷,中國古書有十分有趣的記載:原來十二生肖屬相互相爭執,誰都想當歲首,於是星神便讓它們去渡河,誰過得快誰是歲首,依次排定。本來水牛過得很快,但狡猾的老鼠咬住牛尾巴,水牛疼痛一甩,反而把老鼠先甩上去,結果鼠為歲首,然後依次到河岸的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後依此排定了歲序。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有關門神的傳說相當久遠,相傳唐太宗因失信得罪了涇河龍王,涇河龍王向唐太宗索命,鬧得鬼哭神嚎,御體違和,幸虧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全身披掛,把守宮門,才鎮壓住邪祟,後唐太宗便命畫工將二人之像繪於門上,以代替守衛,此乃民間流傳門神由來。

至今兩人仍司門神,俗稱「白臉」,「黑臉」、亦稱「白將軍」、「黑將軍」。

 

引用 聯合微知識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俗云「初四」為迎神日,每戶人家於今日供奉果品,迎灶神與地上諸神回到家中保平安,古謂「送神早,接神遲」,故接神祭儀於過午後舉行。

 

《大年初四,迎五路財神》
民間總在初四將財神爺「接」回家。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
羊頭有「吉祥」之意,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
祈願財神爺能帶來吉祥順意,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利市,富貴有餘。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20190206  

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俗稱「做客」或「迎婿日」,若女兒有孩兒,依習俗娘家則用紅絨線繫古錢,掛於孩兒頭上,謂「結衫彩」。

 

初三老鼠娶新娘

年初三,俗稱「老鼠娶親」,台灣則稱「赤狗日」是個不吉祥的日子,俗信此日不宜外出,睡前在家中撒鹽、米,稱此為「老鼠分錢」。

 

《大年初三.小年朝》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90205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天行事以「開正」為始,「開正」時刻,按年不同,依干支而定,「開正」始,全家大小祀神祭祖,依序向長輩拜年,迎春避厲,燃放爆竹,祈祝一年圓滿開始。

此日依俗不吃稀飯,不炊新飯,而吃除夕炊剩之飯,或食麵線,取意延壽,其他如:「行春」、「行香」,「飛帖」都是大年初一當日主要活動。

 

★話拜年

拜年又稱「賀正」或「拜正」,新春期間,賀客登門,延入大廳,敬以甜料,俗稱「食甜」,並互道吉祥話,見孩兒則贈與紅包。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Feb 04 Mon 2019 15:44
  • 除夕

20190204  

除夕也稱過年,意為舊歲至此夕而除,當日下午即供拜牲禮祀神祭祖,謂「辭年」。

台灣民俗供拜「春飯」,乃取「剩」之諧音而來,意為歲有餘糧、年年食之不盡。大年夜全家辭年聚食,稱「圍爐」,圍爐之後長輩「分過年錢」給晚輩,即「壓歲錢」。接下來就是子女為父母「守歲」,俗稱守歲可使父母健康長壽,又稱「長壽夜」,守歲至天明,迎接新的一年。

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
明清時期長輩會用紅繩串著壓歲錢送與晚輩,而流傳至今,長輩們會在紅色紙袋中裝吉利紙鈔數,以壓住邪祟並招來祥瑞。

此外,除夕是指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稱為「大年三十」,隔一天就是傳統新年的第一天,所以有舊歲就此而除的意涵。

文章標籤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