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拿什麼線索來記憶一座城市?李志銘的《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書中寫人聲叫賣聲,各式車械鐘聲,自然界的蟲鳥鳴聲,風雨河海聲,有悅耳的也有噪音。時間則延展至半世紀外,記錄多首三〇年代日治時期歌謠,從詞中描繪約略可想像當時的市井聲響。
他最想要蒐集的是台灣特有的聲音,例如流動攤販的叫賣聲、傳統市場的嘈雜人聲,以及即將消失的傳統產業如鉛字印刷機器運轉的聲音。
在他筆下,流行歌曲隱伏了台灣社會發展歷程,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
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
大街小巷傳來的種種聲音也都暗藏了市民生活景觀,七〇年代鐵路月台便當叫賣聲,那是日本野鳥專家蒲谷鶴彥在1969年來台採集阿里山蒸汽火車的聲音時,途經嘉義一號月台隨手錄下,這條聲音線索才因為巧合而保留下來。李志銘在日本拍賣網站上發現這張《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錄音記錄的黑膠唱片,趕緊請託朋友買下。
在〈再會三重埔〉中他描述異質在流動的空間存在,明確下了定義:「有一種聲音叫鄉愁,戒不掉也避不開,它是一種由記憶聽覺和泥土芳香揉製而成的珍貴汁液,足以讓人們滲透浸入耳膜度過心靈饑荒思念焦慮的貧瘠歲月。」
《單聲道》裡充滿聲音與回憶,處處透露懷舊的氣氛,那些早已散落佚失的聲音,被李志銘一一拾回,拼貼成一幅又一幅動人的故事,這個念舊的人,走向時光廢墟,將久被遺忘的事物兜攏起來,曾經存在的過往,就這樣被召喚出來了。他不厭其煩地引用日本老歌,國語流行歌曲,電影本事,古典詩文,都是為了讓往事有所依憑。書中寫到市聲叫賣,各種交通工具,大自然的聲響,也都是為了印證巨大無比的記憶圖像。
我也喜歡書中描述的蟲鳥高鳴,風雨河海各有其聲,驚雷,秋風,雨夜蛙叫,江潮湧落,天地萬物存在,有時互相侵擾,有時各不相關,此刻都在作者筆下依序歸位。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
在《單聲道》書裡,我看見凝動的音樂,飛翔的建築,以及交互穿插的城市歷史與個人回憶,作者李志銘實在博學,這本書可說是聲音的百科全書,他探尋每一種聲音的來處去向,並在書寫的當下流露情緒,將盛衰悲喜盡皆還諸歷史,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闔上書的那一刻,無聲勝有聲。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作者: 李志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4/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