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3.jpg

台灣地區

過年的由來隨著地區而有不同,在台灣起源自「沉地」的傳說。

相傳燈猴(燭台)曾向玉皇大帝稟報民眾忘恩負義,只祭祀其他眾神,卻忘記燈猴為人民照明的辛勞。結果,玉帝決定讓島在除夕夜沉入海底。

島沉入前,民眾將家中祭祀神明送回天庭以免遭受連累,此為「送神日」的由來;

而除夕夜傍晚,人們會烹煮家中所有糧食共度「最後的晚餐」,此為「團圓、圍爐」的由來;而人民一同等待島沉入的最後一刻稱為「守歲」。

最後,玉皇大帝在土地公與觀世音菩薩的懇求下,開恩讓百姓重獲新生,延伸出「互相恭喜」與初一到廟宇「行春」的習俗。

 

中國地區

新年的由來在中國起源於會吃人的「年獸」故事。從前有隻怪獸叫做「年」,它每過一段時間便會來到附近聚落吃村民,

後來人們發現年這隻怪獸害怕「紅色」與「聲響」,便貼起紅色的貼紙,並用火燒竹子來驅逐「年」,此為放鞭炮與貼春聯的由來。

而到了大年初一,人們為了慶祝逃過「年」這一難關,將「過年」稱之為「年關」,這也是拜年的由來。

 

 

農曆臘月二十三或廿四日為送神日

在中國習俗裡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或廿四日為送神日,即為「送灶神」,是各家歡送灶神的節日,以期「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

又稱清囤日或掃塵日,將眾神送走之後,便可清理神佛龕(ㄎㄢ)和陽宅產品,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根據文獻上的記載,祭灶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遠在商代,天子有五祀(戶、灶、中霤、門、行)的禮儀,祀灶就包括在五祀之內。到了周代,又從五祀增至七祀,由此可知,祀灶的習俗,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

 

送神

送神日主要是送灶神,灶神也稱做「灶君」、「灶王爺」,主掌廚房、飲食,而民以食為天,且灶神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

以及掌握一家壽夭禍福職能,習俗上認為,灶神即是宅神,送神日當天,灶神將返回天庭,報告人間善惡功過,藉以讓玉帝定人禍福。

送神日祭拜灶神建議準備糖果、甜湯圓、紅百合、發糕、水果、花生糖、麻粩、餅乾、茶、酒、八寶粥等,感謝灶神一年來的庇佑和照顧,

讓灶神「呷甜甜」,嘴也會甜甜。

要送灶神,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

然後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餵牲口的草料堆在灶前,意思是給灶王爺準備行程的坐騎和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曾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

清《燕京歲時記》載祭灶的風俗時說:「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東糖(膠牙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

實際上,祭品遠非如此簡單,按《帝京歲時記勝》記載,還有以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黍糕、江米竹節糕、棗、栗、核桃等為祭品。

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馬、草料一起放入灶中燃燒,灶王爺便從煙囪裡與煙一起升天了。

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祈求: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中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古籍《論語》中就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記載。

 

近代魯迅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

那就是所謂的『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除夕:祭祖、拜地基主、圍爐、守歲》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當天要祭祖、拜地基主,晚上要全家團聚圍爐,除夕夜的這頓豐盛大餐名為「年夜飯」,象徵家庭團圓。

人們也會進行舉行祭祖儀式,在神位或祖先靈牌前獻上香、花、燭台,祈求祖先保佑來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則是「守歲」,即是通宵都不入睡,意味著人們彼此共度充滿歡樂的新年。

守夜期間,放鞭炮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旨在驅趕家中的邪氣及妖邪,讓新的一年安康幸福。

20240203-1.png

《大年初一》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活動:人們會放鞭炮,象徵驅趕年獸,以祈求平安如意並增添熱鬧氣氛。

民眾在初一普遍會一大早會前往廟宇燒香,而後給街坊鄰居拜年,這個行為稱之為「走春」。廟門一開時搶得拜第一柱香,稱為搶頭香,

民眾相信搶得頭香者,會在今年得到神明特別的眷顧和保佑。

20240203-2.png

大年初一禁忌:出嫁的女兒不宜在這一天回娘家,否則會給娘家帶來一整年衰運。

不能使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然後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不過這種禁忌放到現代社會,就會顯得不太合時宜。民俗專家林正義提到,古時因為交通不方便,加上過去家族在初一要拜年時,

媳婦往往要負責張羅許多事情,所以等到初二才有空回娘家。

也有一說是過去食物得來不易,若女兒在初一就帶家人回娘家,會有回來「揩油」(佔便宜)跟「吃窮娘家」的意味,所以才有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若是長輩比較堅持傳統,林正義建議可以用一些「破除儀式」求心安。例如女兒可提一桶食油回娘家,代表著「油來油去不准算」;

或初一回娘家包紅包,破解「吃窮娘家」,變成「替娘家帶來財富」。

 

大年初二

正月初二活動:大年初二人們會回娘家。而嫁出去的女兒會帶丈夫、兒女,向父母拜年。

特別注意的是,回門禮忌諱單數,最好是成雙。要跟夫婿同行,在“迎婿日”這一天,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

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最後在晚飯前趕回婆家。通常來說,一家人也會選擇“迎婿日”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二禁忌:大年初二時,人們會盡量避免洗衣服,因為水神的生日剛好在初一、初二,

民間也相傳說,初二這天不能睡午覺,懶洋洋的,儘管這種說法沒什麼根據,但大體用意是讓來家到訪的客人能與主人共度快樂的時光,

此外,初二這天也嚴禁大掃除,相傳在這天倒垃圾、洗衣服等會將運氣趕走。

 

《大年初三.小年朝》

台灣習俗裡,有一說初三是老鼠娶妻日,傳統社會會在牆角老鼠經過處灑一些米糧、糕餅,

以跟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並在這一天早早就寢,不要干擾老鼠娶妻。

也因此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這俗語。

 

稱為「小年朝」是宋朝流傳下來的習俗,據傳天書下降人間,宋真宗下詔正月初三為天慶節,全國官員休假五日,

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定為宋朝的傳統節日。

民間也有「小年朝,赤狗日,足不出戶睡到飽」的習俗,「赤狗」是古代所傳的凶惡邪神。

這一天在家中祭祀神明,避免在外遇到「赤狗」。意謂希望能夠出入平安,避免和人發生衝突或矛盾,期盼萬事如意的美好生活。

20240203-3.jpeg

《大年初四,迎五路財神》

民間總在初四將財神爺「接」回家。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羊頭有「吉祥」之意,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

 

《大年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意謂;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

初五亦叫「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

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屋內屋外丟棄垃圾。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

就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越遠越好。

"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韓愈《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要送而走之。

 

《大年初六.百業開市》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傳說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延續初一的雞日與初二的狗日,在這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又稱作六六大順。

初六,是商家開市的吉日,會進行系列的活動,如擺上牲果、焚香祈福、燃放鞭炮等,祈求新的一年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另外,人們在這一天結伴遊玩,喜歡去人多熱鬧的地方,希望在新的一年行大運、拿好彩頭。

這些傳統文化的特點,蘊含著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願。

 

《大年初七.人日節》

根據民間傳說,女媧造人之初,從正月前六天起,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正月初七造出了人。

初七又稱為「人日節」,就是人類的生日,從古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是一個思念人、尊重人的節日。

 

 

《大年初八.穀日節》

民間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如果天氣晴朗,則主一年的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欠。

「穀日」的習俗,蘊涵著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此日也稱為「順星節」,是一個可以預知一年運氣的節日。

 

《大年初九.天公生》

今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他是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

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是第一位尊神,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統領天地人三界,包括十方諸神和天地間萬物生靈,屬於最高級別的神,被稱為「元始天尊」。

在這一天,人們準備供品、清香和紙錢等等,在家中焚香叩拜上天,祈求天公賜福,福滿人間。

 

《大年初十.石頭節》

俗說:「正月初九拜天公,初十拜厚土」,老傳統正月初十是「地日」,稱為「石頭節」,又稱為「石不動」、「十不動」。

因此在大地生日的今天,農民要停止勞作,不能在地裡耕種乾活。這一天人們是忌諱動石頭的,比如:石磨、石碾、石臼等各種石器,更禁止開山鑿石,防止傷害莊稼,而且要向「石頭神」焚香祭拜。

人們的吃、住、行都以大地為依託,因此稱大地為「母親」,在「地日」這一天祭拜,避免驚擾土地神,祝願十全十美,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家人平安健康,生活無虞。

 

 

《大年十一.子婿日》

春節的大年十一是岳父招待女婿的日子,民間稱為「子婿日」。正月初九,慶祝「玉皇大帝」的生日,準備了很多食物,吃不完剩下很多,

吃到正月十一,以前的人們就會拿剩下的美食,招待出嫁回家的女兒和女婿。

另外,其它各地亦有炮龍節、吃烙合子、行彩橋、上采日、賀「添丁」等等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精彩紛呈!無非就是要把春節過得年味十足!

 

 

《大年十二.老鼠取親》

民間古老傳說,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婦的日子,另一說,這一天是老鼠的生日。於是人們圍繞著老鼠的主題,便創造出各種各樣「節目」,

不但表達了老百姓對老鼠的憎惡,也驅趕了這一年來的辛苦勞累。

舉凡各地皆有不同的習俗,如早上敲遍牆角旮旯、藏剪刀、收舊鞋、捏老鼠嘴、燒老鼠洞等等的動靜,都與老鼠有關。

總之,在老鼠節這天,父老鄉親們都針對老鼠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應對,可見老鼠是多麼的不受歡迎呀。

大年十二,這些是因應民俗而流傳下來的文化!

 

 

《大年十三.燈頭生日》

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這種風俗始於南宋,史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

另外其它地方的今天,尚有滾龍燈、扎彩燈、吃湯圓、祭祀關公、做「聖蟲」、祭海等習俗。

不出正月,都是年,儀式上鞭炮聲響徹天地,璀璨煙花更寄託對新年的美好期盼。

 

《大年十四.守財神》

在傳統民俗的文化里,財神是一位重要的神祇,象徵著財富和吉祥,也是民眾對生活祈福的願景。

正月初五是民間恭迎五路財神到家的日子,而從正月十四這天下午起,家家戶戶的每間屋子里都點起蠟燭,俗稱「間間迎」,表示迎接財神。

同時,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點上「長夜燈」,從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人們通過一系列的儀式,來守護財神的庇佑,以祈求財源滾滾,新的一年好運連連,豐衣足食。

 

《大年十五.元宵樂》

古代,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或「燈節」,到現在已有二千年的歷史了。民間有逛燈會、社火表演、喝酒、猜謎、放煙花等活動,稱為「正月十五鬧元宵。」

俗云:「過了十五就是過完年了」的說法。元宵節之後,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店鋪、工廠等開始開門上班,孩子們也陸續開學,

因此這個時期標誌著農歷新年的結束,新的龍年開始囉!

 

 

過年吃什麼? 食物象徵有哪些? 10個春節必吃食物!

在傳統的華人思想中,單單吃飯無法帶出新年的喜氣氛圍,以下舉出10個特別的過年食物象徵,

讓孩子能在節慶氛圍下,理解食物所帶來的意涵:

 

餃子:象徵「更歲交子」,「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團圓和吉祥之意

春捲:象徵「發財」,源自古代的春餅,金黃春捲形狀如錢包,能帶來好財運

橘橙:「桔」在粵語中的讀音是「吉」,象徵吉利。此外,年桔金燦燦的,看著有「財源滾滾」之意

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期望工作和生活年年提升。此外,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煮雞:與台語「家」諧音,有「起家」的涵意,吃有頭有尾的全雞,象徵「全家」求平安。

吃魚:魚的眼睛從不閉合,古人認為這是「再生」的象徵,因此魚的諧音「余」代著盈餘,在古代的漢朝也象徵著「降妖除鬼」

糖果:象徵著「吃甜甜,賺大錢」,人們以糖果祭拜灶神,希望灶神替家家戶戶招來好運

鳳梨:與閩來語「旺來」同音,象徵「好運旺旺來」,帶有富有、興旺、好運連連的意思

白蘿蔔:每年冬季為白蘿蔔盛產的季節,閩南話稱其為「菜頭」,象徵著「好彩頭」。

長年菜:又稱芥菜或刈菜,由於葉片又長又大,象徵「長命百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過年的意義與由來是什麼?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魔女舒嫚  的頭像
    魔女舒嫚

    舒嫚的部落格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