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講述了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傷痕故事。主角陸焉識出身民國上海沒落世家,民國時期也享受過好日子。
他風流倜儻,聰明過人,三○年代留學美國,精通四國語言,卻不諳世故,又放言無忌禍從口出,往往得罪他人而不自知。
抗戰時期焉識在大學任教,對學生高談自由主義,在重慶坐過國民黨的牢。未料解放以後,又因為言行失誤成為共產黨的階下囚。
一九五四年他被捕入獄,因為反革命罪名被判死刑。六年後移送青海終生勞改,又為種種反抗甚至逃亡,他的刑期被不斷延長,以致成為「無期」。
勞改的二十多年裡,陸焉識念念不忘妻子馮婉喻,一個他當年勉強結合,未曾真正愛過的女子。回到妻子身邊成為他最大的心願。文革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與婉喻和子女團圓。然而婉喻已逐漸失去記憶,甚至不再認得她日夜思慕的丈夫。
這部厚達四十萬字的小說,以家族為主體,呈現那個年代知識份子飽受戕害的肉體磨難和悲慘的個人及群體命運。
小說關鍵場景之一,寫的就是一九六○年陸焉識從上海提籃橋監獄被押往青海勞改營,馮婉喻擠在人群中希望再看丈夫一眼。嚴歌苓傾全筆力寫馮婉喻眼神裡所濃縮的專屬於深閨女子的那一瞥目光,在陸焉識被禁錮時照亮他的靈魂,讓這位曾經的公子哥兒,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嚴歌苓也花了極大篇幅描寫勞改營的非人生活。大西北的荒涼,勞改營的殘酷,青海湖冬天的補湟魚,犯人生活的艱苦都不在話下。她不僅寫陸焉識在勞改營二十多年的求生過程,更回溯他早年一切:公子哥兒般的行徑,和妻子勉強的結合,美國的留學生的風流佳話,抗戰中逃難、外遇經驗……還有他的不識時務,和莫須有的反革命嫌疑。嚴歌苓將陸焉識的前半生和他的勞改經驗穿插敘述,讓這個人物的形象陡然豐富起來。
陸焉識雖然聰明自得,其實胸無大志。他之淪落為勞改犯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理由,甚至有點咎由自取。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深陷絕境後,少了些悲憤,裝結巴逃避言多必失罪上加罪,而這竟成為他死裡求生的力量。
為了去大禮堂看一場小女兒主演的科教電影,冒險行賄管理人員,冒著葬身雪地和狼口的危險走一夜的路,寫被狼襲卻巧妙脫身那段,寫實而靈異。
除了大範圍描寫西北勞改營慘酷生活外,還有些幽默,比如寫鄧指,「鄧指是個沒什麼笑容的人,好多年不笑,這一會兒就笑了兩次,笑超額了。」
把掌權的高幹和卑微的犯人之間微妙的權力關係幽默呈現,笑中帶淚。又如寫陸焉識回到上海的處境,透過孫女這麼說:「這個家裡的一個正常現象就是,誰都差不動的時候,老阿爺總是可以差的。」比起前段寫囚犯間加工刑罰,馮婉喻剝蟹黃蟹肉送提籃橋監獄給丈夫添營養,陸焉識漫漫長夜裡「盲書」無數信件表達對妻子婉喻的思念,那樣的敷寫真是夠淡了。
陸焉識在新時期裡並沒真正享受到夢寐以求的自由。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失憶的妻子,各有打算的子女,躁動不安的社會,在在讓他無所適從。他與婉喻朝夕相守,雖然妻子不再回應他。他開始懷想勞改所在的大西北。
小說急轉直下,婉喻去世,陸焉識帶著她的骨灰離開上海,回到當年他一刻也不願意多待的大西北,那裡「草地大得隨處都是自由」。
嚴歌苓是說故事的能手,《陸犯焉識》的故事取材自家族歷史:陸焉識的原型人物是她的祖父(嚴春恩)。祖父傳奇的一生固然為她提供無可取代的寫作題材,但在述說傳奇之餘,應該多了一層感同身受的體會,也對歷史的暴烈和生命的荒謬,有了不同於以往的看法。
《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敘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陸犯焉識
作者: 嚴歌苓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4/12/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