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巴黎深夜,法國警方突然發動一場大搜捕,抓走七,八千名猶太人孩童。其中一個女孩莎拉,為了保護四歲的弟弟,在離家前將他鎖進壁櫃裡,並答應弟弟很快會回來放他出去。但莎拉不知道,她和其他孩子即將前往的,竟是一個沒有人能活著離開的遠方禁地。
一路上莎拉緊握著鑰匙,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回去,因為,那是她和弟弟的約定。連被關在集中營裡,莎拉幾次試圖逃跑,都被納粹警察逮回去。
有一次,她利用勞務機會由另一個女孩掩護,成功逃跑,被農場夫婦收留,躲過納粹警察的搜捕。一直到戰爭結束,莎拉都沒能履行對弟弟的約定,長大後的她,去了美國,對那裡結婚生子,因車禍意外結束生命。
美國記者茱莉亞‧賈蒙為了撰寫專題報導,開始調查一九四二年的冬賽館事件,熟料歷史事件徹底改變了她膠著的人生。旅居巴黎二十五年的茱莉亞,對丈夫及夫家來說仍是永遠的局外人。茱莉亞的老公英俊浪漫而多情,但與多位女性友人的感情關係複雜曖昧,她們的婚姻本就搖搖欲墜,在追查冬賽館事件的同時,茱莉亞的人生面臨了安於現狀或是放棄。
她對這歷史事件窮追不捨的調查,丈夫跟婆婆非但不可能理解,甚至認為她是蓄意製造麻煩。畢竟逝者已矣,何苦糾纏生者。
直到先生姊姊對她吐露,當年她們父親買下這間公寓整修時,工人在壁櫃發現一具男童骨骸,震驚所有人。好長一段時間,她們住在屋裡,仍神經質的認為一直聞到屍臭味。這就是他們不願她追查莎拉弟弟的消息真正原因。
以納粹為主題的故事雖然眾多,但《莎拉的鑰匙》中這樁1942年發生的「巴黎冬賽館事件」,是法國警察為納粹做打手,大規模拘捕數千名幼童,強制將其帶離父母身邊而送往集中營處死的真實醜行,卻是首度被寫成小說。
《莎拉的鑰匙》採用今昔雙線進行,圍繞著鑰匙祕密開展的人物雖是虛構,但「冬賽館事件」及其曾在法國歷史課本上缺席的背景確是實情。
讀完《莎拉的鑰匙》百感交集,莎拉為了保護四歲的弟弟,將其鎖入壁櫃裡,造成弟弟最後死在裡面,因此鑄下了一輩子的遺憾。
書中以貝德朗為首,對部分法國人排除異己的高傲態度和語言藝術頗有多著墨。他們滔滔雄辯下的民族集體失憶症,萬惡的納粹屠殺了猶太人,我們(法蘭西人)追念,檢討、分析過這場浩劫的前因後果,也嚴懲過民族叛徒,應該向前看了。
《莎拉的鑰匙》扣緊這種選擇性的失憶,以小說筆法鋪陳出種種勿忘的理由。當敘事的雙線交疊,小女孩莎拉和她的鑰匙彷彿猛力被擊碎的鏡子,尖銳的碎片刺入數名人物現下無感或麻木的人生,讓他們看見了自己無知無覺的存在狀態。
二戰雖結束七十年,可中東地區仍有戰爭發生,爆炸死傷人數慘重。透過新聞畫面災難畫面往往重點式列表,親和的主播千篇一律像為考生服務一般,以「不勝唏噓」或「令人髮指」來做結語。
不肯分析討論,將不同觀點一筆勾銷,長年累月討好愚弄不求甚解的廣大電視觀眾,不相信觀眾有一天會忽然從集體催眠中醒來,想深入了解某些議題似的。
在這娛樂八卦,充滿政治算計掛帥的社會,「在遠方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莎拉的鑰匙》的大眾小說,是否有可能讓讀者產生「不勝唏噓」或「令人髮指」之外的感觸。
莎拉的鑰匙《Sarah's Key》
作者: 塔提娜.德羅尼
譯者:蘇瑩文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0/05/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