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整理相簿時,看見去年11月拍了,卻忘了PO出來的圖書館主題展出;種子華麗轉身大改造。
小小的種子,肩負著傳承世代的使命。為了讓物種生生不息,種子因循生長環境,演化出獨特的外型與傳播方式。
模樣討喜的種子相當受歡迎,於近年興起一股收藏熱潮,也常作為手工藝素材。
當種子被帶離生長環境,成為人類的收藏品,種子越來越少,為自然界生態系帶來更多隱憂。
用種子做成的藝術品。
小木棍似的阿勃勒。
不同種子樣貌。
無患子。毛柿。短尾圓櫟。青剛櫟。
展出主題說明↓
多變的種子不只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寶,還能成為有趣的的手作素材。
把蒐集到的種子做成可愛動物,一點創意,就能把種子改造成療癒的手作小物。
收藏種子,製作手工藝品,看似取之自然,更加環保,但對一些不易復育的稀有樹種而言,當採集種子蔚為風潮,它們的生存挑戰則更為嚴峻。
在中低海拔山區常見的殼斗科植物—青剛櫟,是山區動物賴以為生的重要食物。
啄木鳥、松鼠、野豬以之為食,象鼻蟲等昆蟲會在還沒成熟的種子上打洞產卵,幼蟲孵化後即可攝食。
青剛櫟種子更是臺灣黑熊重要的季節性食物,在秋冬食物減少之際,是青剛櫟種子的豐收時節,牠們正好有不同食物可吃。
然而,當蒐集種子成為熱潮,甚至有不肖商人大量採集青剛櫟種子,在實體店鋪或拍賣網站上賤價販售,直接造成大自然的食物減少,衝擊山林生態系。
為了生態平衡,不採瀕危物種、不過量、撿拾不硬摘。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