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調音師胡以魯在音樂教室負責人愛米麗病逝後,認識她的先生林桑。林桑站在教室外聽著行雲流水的琴音,訝異這調音師的琴彈這麼好。
請他到家為愛米麗留下的史坦威鋼琴調音時,問他為何不教琴,畢竟調音師的收入低,工作也辛苦。
頭戴棒球帽的胡以魯看似年輕,實際已過四十,其貌不揚,沒有其他職業,靠調音師的薪水生活,日子過得去而已。
小學時遇到賞識他的邱老師,盡心力教他彈琴,父親認為男孩彈琴沒出路,老師不收錢繼續教,還推薦他跟贏得國際鋼琴大賽前途看好的青年鋼琴家學習,當仰慕變為難以言說的感情,又意外撞見青年鋼琴家與他的外國男友熱情擁吻,得不到的情,讓他憤怒在鋼琴家視若珍寶的史坦威鋼琴身畫大大的叉。琴藝就此中斷。
「曾經」是音樂天才的他,因出身和階級背景的壓力,性別和情欲的牽引,以及太多不能操之於己的偶然和性格因素,錯過最好揚名時機,就此不被瞧在眼裡來到中年,林桑和胡以魯吃過幾次飯後,提出想將音樂教室轉向為買賣中古鋼琴,他出資金,由懂鋼琴好壞的胡以魯負責鋼琴好壞。
台灣中古鋼琴貨源有限,於是林桑負擔全部旅費兩人飛去紐約尋找舊琴。
在紐約胡以魯想起昔年的青年鋼琴家,早知曉他的琴藝未曾更上高峰,反因禁忌之戀罹病去世。
想起他告訴少年胡以魯,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有人在樂器中尋找,有人在歌聲中尋找,也有人更幸運地,能夠就在茫茫塵世間,找到了那個能夠喚醒與過去、現在、未來產生共鳴的一種震動。那種震動,我們或者叫作信任,或者叫作愛。
他進入紐約郊外二手舊琴的買賣場所,發現那也是座舊琴的墳場,屋頂高大煙囪冒著煙,原來焚燒舊琴做為暖氣來源,室內沒有窗戶,只有幾盞幽暗的燈光,照出了一整片鋼琴遺骸四處漂流的灰塵之海。
上百架等待被處置的舊鋼琴,有的被拆了琴箱,有的缺了音響板,有的仍被包覆在骯髒的氣泡墊中,失去琴蓋的,斷腿的,被清空內臟的,還有那一組組堆放的擊弦系統,一束束從內臟清空出來的銅弦,如同少了血肉保護的神經掛在墻上,還會簌簌在抖動著……,面對著這座大型的鋼琴墳場,讓他所感受到的不是驚駭或悲傷,反倒像是一頭鯨魚找到了垂死同伴聚集的那座荒島,有種相見恨晚的喜悅。
琴的廢墟,情的廢墟。呈現了小說最憂鬱的場景之一,這場景讓胡以魯失控砸壞舊琴,還是林桑賠了三百塊美金才能脫身離去。
故事結尾,調音師造訪鋼琴大師李赫特故居,一處最枯寂靜默的所在,他站在室內看著大師的琴,遙想當年大師琴音。
郭強生以往的小說強調情愛可一而不可再的純潔度,《尋琴者》尋尋覓覓,一路尋尋覓覓,情殤無以復加的痛苦。
★尋琴者
作者:郭強生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0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