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舊書報時,在閱讀大台中讀到介紹西屯張廖家廟故事。
其中這段「生當姓廖,死必歸張」,赫然想起這話從前我媽媽說過無數次,應該從外婆那裡聽來的。為什麼「生當姓廖,死必歸張」的由來她說不清楚,如今無從追問,問霞表姊或阿章表哥他們完全不知道這事。
不管我媽媽家跟西屯張廖家廟有何因緣,但注意到維基百科介紹管理家廟目前負責人為廖德懷先生、廖繼輝。
德字是我舅舅們的輩份排行,繼則是表哥他們的輩份排行。
大膽推測,我媽媽家或與西屯張廖家是來自同位祖先。
此西屯張廖家廟即是張公廖媽之後代子孫所建,俗稱張廖公廳,而雙廖姓後代
後代雖然在戶籍上登記為廖姓,但去世後墓碑上卻多刻了張姓,乃因來自雲霄的張愿﹝再輝﹞
入贅紹安官陂廖三九郎的家,但言明其後代必須「生當姓廖,死必歸張」,所以,我們可以在廖氏族人的墓碑上發現都是刻上張姓。
張廖源流
張廖一姓的源流始於兩個姓氏之間的聯姻關係。元順帝年間,福建省漳州府雲霄縣西林和尚塘人張願仔因白蓮教之亂,逃難到詔安縣二都官陂坪寨,居住於廖三九郎公的別墅。廖三九郎公(廖化)是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常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封為員外郎,賜九品銜,人家稱呼他為「三九
郎」。
廖三九郎公有一個獨生女,名叫廖大娘,品貌端莊,敏慧賢淑,精通詩書,事親至孝 。因廖三九郎公膝下無子,因此將張願仔招為女婿兼養子,
張願仔自此改名「廖元子」。廖三九郎把廖元子看做親生的兒子,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他去處理。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廖元子48歲,獨生子廖友來才出生。在友來還未成年時,廖姓族人有親戚觸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的社會律法,
往往會連累廖氏全族。
在這當時,廖元子挺身而出和官方申辯。由於官司拖延多年後才結案,廖元子於在返家途中患病,生命垂危。臨終前,他囑咐獨生子廖友來,說:「我深受你的外祖父母知遇而恩惠,應該要捨命去報答,可是現在未能如願;你一定要代替我報答。記得子孫在生的時候要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後應該姓張,以記得不忘本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說:「凡是我的後代子孫,在生時姓廖,死後寫著姓張,不可違背祖命,以報答廖族的恩德。」
他並告訴四個兒子說:「我們本來姓張,在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先宗祠。以後每年應該回去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要姓張或姓廖就隨個人的意願。而廖家的公媽更不可忘記。」
照片、文字引用自台中旅遊觀光網
維基百科這麼說↓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館」、「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又稱為「承祜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西平里西安街205巷1號,剛好在逢甲大學旁的逢甲夜市的外圍。
張廖家廟奉祀張廖第六世祖『張廖天與』,於光緒12年籌建,在清光緒13年(1887年)起建,歷經張廖家族30年的持續建築,在大正5年(1916年)終於全部完工,其格局類似客家建築,主體建築以傳統三堂二過水加一圍屋之客家常見環形土樓,而其斗栱形式之多樣為它處少見,有方形、八角、碗形、菱形、花瓶形等,據專家考據可能與其新建過程中建築師父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張廖家廟於1985年(民國74年)11月27日指定為三級古蹟,目前仍保持傳統家廟的功能,而張廖家族仍然以此作為家族的精神象徵與宗族的聚會場所,
並組成祭祀公業管理家廟目前負責人為廖德懷先生、廖繼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