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讀到陳若曦這名字是在三毛的書裡,三毛是透過白先勇認識本名陳秀美的陳若曦。因為陳若曦的鼓勵,自閉在家裡的三毛才有勇氣寫信給文化大學的創辦人張校長,做自費生進入哲學系就讀。
書頁翻動,時光開始轉動,陳若曦的前半生迎面而來,1938年生於新北市永和鄉下,童年時拿著小鏟子挖花生的女孩,一路從北一女到台大畢業後,赴美國留學讀書。
寫愛情小說的瓊瑤婆婆,跟陳若曦是北一女的同班同學。她透露瓊瑤婆婆從小就是多愁善感,遇到感情困擾居然買了藥要自殺。服藥前跑去找陳若曦傾訴滿懷苦惱。陳若曦陪她走長長的路散步,邊聽邊安撫瓊瑤婆婆,再送她回家。瓊瑤婆婆的媽媽居然對陳若曦說:別理會鳳凰(這是瓊瑤婆婆的小名),說要自殺是常有的事,不用太在意。
瓊瑤婆婆的媽媽怎可如此說,萬一瓊瑤婆婆當年一時衝動想不開……那些她筆下精彩的愛情就沒了。
1966年為了理想投奔社會主義中國,又經歷天翻地覆的文化大革新。陳若曦和先生處當時的中國很尷尬,她在台灣長大,又去美國讀書,卻回歸祖國說是參加新中國建設,對別人的懷疑眼光質問,他們用行動表示,參與各項勞動,一樣用糧票,肉票,布票買配給品,不享受特別優待。
在中國居住七年後,陳若曦夫婦懷抱失望離開大陸,旅居香港,加拿大,美國,年近花甲返台定居。
有段時間,常在副刊讀到陳若曦的散文,短評,文字坦率,見義勇為,有話直說。
閱讀陳若曦七十自述,覺得她的人生像衝浪,為了追求理想,她總是站在浪頭上。而我可以感受到書中揚起的時代浪花穿過書頁打在身上,被濺得滿身。
走過時代的巨浪,陳若曦以自己人生經歷為例,告訴我們,不要怕挫折,生命永遠都有活路,一扇門關了,只要再找,一定還有另一扇門。做事不要老想到自己,要想眾人,這樣做事會讓你比較愉快。
陳若曦在七十自述書裡,細述自己波盪起浮一生,以個人見證大時代,令人擊節讚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