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讀到像這本沒讀到最後一頁,絕對不知道犯罪真相的懸疑小說。
女主角瑪拉・霖德伯格有個幸福家庭,父親特別寵愛她,奶奶母親哥哥也疼愛她。
直到那天,瑪拉父親帶年輕的女遊民薇奧拉回到大宅,站在寬敞房間的薇奧拉順從換穿上乾淨衣服後,
以為就能拿到談妥的金錢時,視線沒離開她身體的霖德伯格先生竟然挖出自己的眼睛,再以刀片割斷喉嚨,鮮血噴濺上薇奧拉那身白衣。
如此驚悚的自殺事件,自然上了社會新聞頭版,警方公佈死者留下的遺書內容,
霖德伯格先生坦承對女兒充滿不倫慾望的愛,他克制不傷害女兒,只好傷害長相神似女兒的陌生人。
為避免鑄下大錯,從他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那刻開始,這個所謂幸福家庭也瓦解了。
母親不願再見到瑪拉,她只好搬去和奶奶同住。
在學校因這項「醜聞」,瑪拉成了同學們霸凌的對象,還喊她瘋瑪拉。
瑪拉18歲那年為籌措和同學到巴塞隆納的旅費,打工當快遞員。
某日,主管指定她送一個奇怪的包裹到廢棄的婦產診所,
遭躺在診療床,包裹在防水布裡的人以尖刀刺穿下顎,以為死定了的瑪拉忍受劇痛逃跑時,
被剛好經過門前的汽車撞倒,駕駛因盯著手機,沒看到倒地的瑪拉,直接輾過。
重傷的瑪拉經過幾次開腦手術治療,大難不死,救回一命。
但活下來的瑪拉頭部,臉頰留下多道疤痕,等同毀容。因為自卑,她疏遠喜歡的男孩基利安。
讓人不解的是,警方根據瑪拉的說法,在廢棄婦產診所卻找不到兇殺案的蛛絲馬跡。
明明她傷的那麼重,受傷過程卻像是她幻想出來的。
警察懷疑瑪拉若沒有嗑藥,就是有嚴重精神問題。
傷癒後,瑪拉被網羅進入刑事單位工作,負責從犯罪錄影帶找出施暴者,
瑪拉希望藉由工作順便找出傷害她的防水布人,卻因上司克莉絲汀說出瑪拉有臉孔辨識障礙症,
瑪拉解讀克莉絲汀是懷疑她被殺傷是出自幻想,她的話激怒瑪拉,提出離職。
距離她遇刺殺九年後,瑪拉收到同學會邀請函,同時克莉絲汀也來找她,
當年她遇刺事件有了新證據,瑪拉卻不願再相信克莉絲汀,不聽勸阻,獨自跑到開同學會地點的雪山小屋。
作者用滿長的篇幅描述瑪拉在空無一人的小屋裡外尋找她的老同學,
如果沒看到最後,會認為是瑪拉的幻想,根本沒有同學會這事,她在火車上遇到另一個同學,他否認有人召開同學會。
隔天,消失的六個同學同時出現,看到瑪拉,他們也很驚訝,到底誰邀她來的,七嘴八舌爭論後,
發現每人收到的同學會邀請函內容都不太一樣,遇到這樣詭異的事,
心裡有鬼的人,免不了互相懷疑,隨著隨身碟的錄影內容曝光,在場的人,誰也不是無辜的。
怎會有心理咨商師,允許女兒在診療室隔壁呼朋引伴偷聽患者隱私?甚至錄音,只為了一時好玩。
踩別人的痛點惡作劇取樂,卻釀成接連悲劇,這六人毫無愧疚。
為了合理化自己的罪行,免不了爭執,理智斷線,緊接著以暴力自相殘殺,
六人小組剩下兩人倖存,究竟誰才能活下來。
小說《同學會》故事採多線進行,現在,過去,主角,配角交叉出來說故事,故事多次轉折,
每次以為就要拍板定案,真相已水落石出,還有下一頁,證據全推翻,重頭再來。
所謂的真相撲朔迷離,瑪拉同學說的實話,猶如俄羅斯娃娃,打開一個還有一個,搞到連瑪拉的身分都可疑。
作者設定瑪拉有臉孔辨識障礙,又因遭到巨大精神創傷,精神狀態不穩定,
旁人都說她瘋了,有時候瘋子說的話才是實話,世人認定的實話反而是謊言。
同學會〈Die Einladung〉
作者:瑟巴斯提昂‧費策克
原文作者: Sebastian Fitzek
譯者: 江鈺婷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