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煮菜沒有太大想像力,煮來煮去就是那幾樣,固定買菜的菜攤阿姨都知道我買什麼青菜,
很少向我推銷花椰菜、韭菜、莧菜、紅鳳菜、苦瓜、茴香菜、結頭菜這些。
其實這些青菜,以前常在餐桌出現,我媽媽喜歡吃,也很會變化料理。
那時候雖不愛吃,但也不會不去挾。現在,買菜的人最自私,不煮不喜歡的菜。
所以,花椰菜、結頭菜、茴香菜完全從我的餐桌消失。
青菜阿姨推薦她種的結頭菜,雖然個頭碩大,但是皮薄肉質嫩,可煮湯、涼拌或素炒,一顆可三吃。
我當然知道結頭菜色變化多端,可我就是不想吃,自然不買。
以前我媽會用結頭菜和排骨,燉成湯。
素炒就是和紅蘿蔔一起切絲,下鍋大火快炒。
涼拌的話,就結頭菜切薄片,用鹽巴抓醃靜置一小時後,冷開水沖洗掉鹽分,加細砂糖、素蠔油、香油醃漬,是美味的下酒菜,也是開味小菜。
維基百科這麼說↓
台灣常喚為大頭菜的結頭菜,學名球莖甘藍,食用部位是莖,生長過程中不斷擴大的球莖都在地面上,
它的個頭比蕪菁大上許多,甚至可達兩、三斤之譜。結頭菜是台灣冬季至春季常見的蔬菜,圓圓胖胖的模樣十分討喜,既能清炒、煮湯,
更是涼拌聖品,由於富含維生素C,因此鹽巴簡單抓醃後料理食用,會比加熱食用更能吃到較多維生素C喔!
蕪菁(學名:Brassica rapa subsp. rapa),又稱為蔓菁、葑、諸葛菜、大頭菜、圓菜頭、圓根(雲南)、恰瑪古(新疆)、盤菜(浙江)、
碟子蘿蔔或扁蘿蔔(江西),原產於黎凡特,最早的種植是在古代中東的兩河流域到印度河平原地區。
中國為蔓菁的原產地之一,種植歷史在3000年以上。《詩經》中稱為葑,《爾雅》有載蔓菁,在中國周朝至西漢前已普遍種植蔓菁。
蕪菁屬二年生草本植物,塊狀根,形狀有球形,扁球形,橢圓形多種。不耐暑熱,
需在陰涼場所栽培,適宜在肥沃的沙壤土上種植。蕪菁的根以及葉子都可食用並有中藥用途。
15世紀時就有印度人專門種植蕪菁了,當時主要是取用其多油的種子。 然而也有推測認為在希臘化時代及古羅馬帝國時就已經出現種植的蕪菁。
西元前7世紀的希臘詩人莎孚將他最愛的情人 Gongýla 稱為「蕪菁」,但此外並沒有任何考古學證據證實此推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