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一九四二年,當時二十一歲的法籍猶太女孩伊蓮娜.貝赫,醉心於文學和古典音樂,是索爾邦大學英語文學系學生。

那年四月某個星期四,她到索爾本大學上完課之後,和一位同學在盧森堡公園散步,他們在水塘邊駐足,正當陶醉在陽光下的水波折射、孩童的小帆船以及藍天眼前美景時,她卻提及她的同學這樣對她說:「德軍將贏得戰爭。」「假如德軍贏的話,我們會怎樣?」「唉呀!不會有什麼改變的......陽光和水永遠都會存在的......」

「我強迫自己說:他們才不會讓所有的人享受陽光和水呢!幸好,這個句子拯救了我,我才不想當個弱者呢。」

這是她首次在日記中影射自己所生活的灰暗時代,提到她自己的憂慮。

一九四二年六月,對她而言,是一連串考驗的開始。八日星期一,是她首次必須配戴上黃色星狀標誌的日子。

她感受到和諧的幸福感與現實世界的可怕惡行兩者完全不相容。在巴比倫地鐵站、拉丁區、索爾本大學穿堂、圖書館等地這些近乎固定的路程上,她不斷注意同學們對黃星標誌的反應。「我感受到他們所有人的痛苦與愚蠢。」軍事學校地鐵站的查票員對她下令:「坐到最後一個車廂去。」

這是配戴黃星標誌者被迫搭乘的車廂。她在此時讓我們知道她對這個黃星標誌的感受:「我決定不要配戴它,因為我認為這如同一種恥辱,證明自己屈服於德國法律之下......晚上,一切又有了改變:相較於那些配戴徽章的人來說,我覺得不配戴徽章是一種懦弱的行為。」

隔天,她在孤獨中想像有人這樣詢問她:「那麼,您為什麼要戴著這個星星呢?」她回答道:「那是因為我想要證明自己的勇氣。」

不久之後,她的父親被逮捕,由法國警察送到蓋世太保的「猶太人審問局」,然後先轉送到警政署,再送往唐西營區。被捕的理由是:他的黃星標誌沒有縫在外套上,因為他一廂情願地以加壓暗釦來固定黃星標誌,以便輕易地將黃星標誌固定在所有的衣物上。

這位礦產工程師,庫爾曼集團的前任總經理,一位曾獲頒軍功勳章與榮譽勳章的將士,和八名「同種族」的人士同時被關入監牢。

於是在伊蓮娜.貝赫和母親探視過父親後,她的思緒裡產生了一道裂縫,阻隔於她習以為常的平靜學生生活,及父親在警政署羈押室被當作罪犯監視的景象之間。「這是一道難以跨越的深淵。」她在日記裡如此寫道。

一九四二年七月六日,她主動前往法國猶太人聯盟,加入「臨時互助會」組織,為那些被羈押在唐西營區與雷瓦省營區的人服務。

她每天接觸到的,是因逮捕行動而支離破碎的家庭,並且直接見證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恐怖行動:「巴黎冬季自行車賽場大逮捕行動」「唐西營區行動」以及巴比尼車站清晨以運貨火車遣送猶太人的慘劇。一名法國猶太人聯盟的主管曾這樣對她說:「你們在這裡沒什麼事好做!我只能給你們一個建議,離開吧!」。但她卻留了下來,她在一種不可逆的熱情中跨越了界線。

巴黎少女,一九四二》是伊蓮娜寫下1942年至1944年巴黎的猶太血淚,也記錄了進入集中營前的兩年餘時光。

她在日記中誠摯寫道:「我們若不揭開所有骯髒事物的面紗,又如何啟發人性呢?」因而即便過往美好已如默劇一閃而逝,她仍堅強迎向接踵而至的衝擊。

伊蓮娜.貝赫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猶太商人。二次大戰期間她遭受納粹迫害,在貝爾根.貝森集中營因傷寒病逝。

六十年後這本日記獲得伊蓮娜未婚夫尚的首肯,由伊蓮娜外甥女出版,並將手稿捐予大屠殺紀念館,做為永恆歷史的見證。

 

 

 

★巴黎少女,一九四二

作者:伊蓮娜.貝赫

原文作者:Helene Berr

譯者:林雅芬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9/12/3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巴黎少女,一九四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魔女舒嫚  的頭像
    魔女舒嫚

    舒嫚的部落格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