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失竊記》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第一人稱的敘事者「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有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1941年,日本基於成立「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也好奪取橡膠等資源,意欲從英國手中搶下其殖民地馬來半島。由於對馬來半島叢林地形陌生,日本在也有叢林的台灣成立訓練基地,好以單車隊「銀輪部隊」對英軍發動奇襲。
這支「銀輪部隊」後來大獲成功,馬來半島的主人頓時從英國變成日本。用來當武器的單車雖被棄馬來半島,在台灣參與相關訓練的原住民命運卻從此改變,也影響了家族關係。
敘事者自己是個小說家,也刻意使用吳明益的前一部小說所收到的讀者來信作為引子,對於小說創作與閱讀理論進行後設性的討論。此外,還有七篇「鐵馬誌」,這七篇「插曲」既是腳踏車史,也是小說情節的一部分。作者更安插了一篇小說中的小說,不僅帶出台灣蝴蝶手工藝的歷史,也製造書中小說家角色彼此交換心得的機會。小說中最特殊之處,在於文本的多語言呈現,除了中、台、英語夾雜,還插入日語及原住民語的錄音檔案,以文字製造出多重聲音的效果。
《單車失竊記》中,在萬華「老人市集」擺攤賣中古舊貨的福伯對敘事者說到,不只是可見的東西,即使是看不見的東西也「總會壞掉、被丟掉、不見的」,但是「重點不是『壞』,也不是『空』」。但這本小說中充滿了失落的人地物,除了多部遺失的腳踏車之外,還有許多失蹤或死亡的父親,甚至有失去的地標,比如中華商場,就是都市發展中遭到厭棄及移除的重要建築。
最後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單車之旅作了故事結尾。敘事者在母親的病房裡空踩失而復得的腳踏車,以運動的身體串連起小說中所有因為戰爭而相互牽扯的人事地物,及各個平行存在的時空。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協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那是一個你無法好好哀悼,無法好好愛的時代。
★單車失竊記
作者:吳明益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6/04/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