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起:立春,廿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15°。
「立」是開始之意,「春」就是動,表示寒冷的冬天快要結束,大地萬物開始有生機,春天即將降臨大地。
2.日期:2月4日
3.氣候:從這一天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台灣氣候暖和,立春時,中南部地區一期水稻已進行插秧,北部地區則為休耕或播種。
立春象徵春天開始,人們常根據立春天氣,預期未來一年的收成。
4.俗諺:
●立春落雨透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會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表六畜不安。
●春霧(音ㄇㄥˊ)曝死鬼,夏霧做大水:春天降霧會放晴,夏天降霧會雨澇成災。
立春的歷史與宮廷習俗
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開始,宮廷將立春與民間習俗結合,形成盛大的迎春儀式!
剪綵花、綠葉、樹枝:宮女以彩帛剪成花鳥樹枝,象徵春回大地、生機盎然。
百官侍宴,吟詩作樂:「應制詩」成為宴席傳統,如宋之問在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所作的詩,就描寫了這一天的華美氛圍。
彩勝(春勝):又稱「剪彩」,流行於南北朝時期,立春當天人們剪綵花、燕形裝飾,寓意春歸大地、吉祥如意。
唐代詩人李遠《翦彩》:「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願君千萬歲,無歲不逢春。」
這不僅是春天的象徵,更承載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願!
立春民間習俗,你知道幾個?
存錢開運:「立春=利存」,這天存下168元或1688元,象徵財運滾滾來!
立蛋挑戰:這天最容易成功把雞蛋立起,試試看,一整年好運相隨!
咬春吃春捲:「咬得春,活百春」,與親友一起吃,祈求健康長壽!
出門踏青:氣溫回暖,走出戶外感受春天的生機與活力!
打春迎豐收:古時農民會用鞭打春牛來祈求豐收,搶到牛肉者象徵來年好運!
5.提醒:春天天氣變暖,櫻花開了,過年旅遊人數增加,戶外賞花,小心過敏;逛街時,經過大馬路最好能戴口罩;此外,小朋友的枕頭套、被套,最好每周曬太陽。
6.食物:預防過敏,可以用香草類,如薄荷等,趕走皮膚上的邪氣;保護腸胃,建議可加辛香味的食材,如蔥、薑、蒜和九層塔等。
香芋芡實薏仁湯
芋頭300公克、薏苡仁80公克、芡實30公克和少許海帶絲。將芋頭洗淨,削去外皮,切成大塊,其他材料洗淨。薏苡仁預先泡軟,加入清水煮熟,放入所有材料,加少許鹽,以小火煮1小時即可。可健脾胃、止腹瀉,有助恢復體力。容易便秘的人不宜長期大量食用,芡實有澀腸效果,會加重便秘症狀。
7.養生:天氣變暖,飲食一定要定時定量,吃飯不要吃太多。可按摩天樞穴,以肚臍為中,往左往右各3根手指頭,可幫助腸胃順暢、消脹氣,建議在睡前和早上起床,站著或躺著按,能夠促進排便。
諮詢/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
引用@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