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獨味誌》是中國河南庶民的飲食人生的書寫,作家馮傑母親、姥姥、姥爺、姑姥爺說起從人談吃,從家談做菜吃飯,從社會談飲食的歷史,更從政治反諷庶民的苦不聊生。

民以食為天,但是從黃帝以降,每個朝代大都讓人民過著昏天暗地的生活,吃飽就成了一般人終生的目標。

現在吃飽不是問題,就來看馮傑書中的庶民百姓在饑荒挨餓中如何覓食如何「開發」食物,〈喉鹹,喉鹹〉中談到「鹹是一種生活裡的策略。鹹可以解饞,可以度日,減少吃食,以喝水代替。帳怕細算,就屬於節省食的一種方法。」吃麵食最重要的是「頂饑」,所以饃、餅就有「壯饃」、「壯餅」,比麵條要來扎實耐餓,因而可以壯膽。

既然是庶民的飲食,大概都是窮中談吃,從吃粗、吃飽到吃巧。〈烙餅要用刨花〉就算只是一張烙餅也有手工的巧思,「烙餅的火必須要四平八穩才好控制住。

馮傑不引經據典,捨棄飲食文學書寫經常使用經典,旁徵博引,也是「獨味誌」的獨特處。馮傑旁徵博引最多的是「姥姥和姥爺」及村人的說法及鄉野傳奇,雖無經典「蓋印」,也無名人「掛保證」,卻鮮活有趣。筆下的庶食、鄉食「肚痛帖口蒜燜麵條」、「大刀麵」、「變蛋」(皮蛋),都是生活的哲學與思維。

在馮傑的「鄉野考究」下,有幾處與台灣的用語十分相似,如河南「叨菜」本是舉箸,夾菜,入口(就是吃),延伸的意義是「在哪兒謀事」,和台語裡「吃頭路」(工作)意境相同。

茄子在馮傑河南家鄉念成「橋」,台語的茄子也和「橋」同音,紫色,台語就念成「茄子色」(橋仔色)。

河南脂油渣的食用與台灣豬油粕相似,飲食文化有時是沒有藩籬的。

作者談吃而非談吃,說食而是說史,從日常瑣事裡透出生活況味;它是世間食譜菜事,更是一部充滿世俗情懷,彌漫人間悲憫的「烹飪家書」。

 

 

 

 

★獨味誌

作者:馮傑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2017/03/2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獨味誌 馮傑
    全站熱搜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