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0314  

一青妙的第一本家族散文《我的箱子》,主要書寫父親的日鄉愁,父母的青春以及父親與她自己的身分認同問題。

而這本《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尋著母親的食譜,重新找回媽媽的味道,與母親在灣的生活片段,同時也找到食物鄉愁的根源和所在。

一青妙在整理母親遺物時看到一本1972年在灣的筆記,記錄了三十七道食譜,筆記本第一頁,母親的筆跡以藍色原子筆寫著,「一九七二、一一、一八請劉左源先生的太太教我做中國料理。」接著,共 37 道食譜,豬腸湯、豬腳麵線、當歸鴨湯、油飯、春卷、魚翅湯、紅豆年糕……道道都是灣料理,都是母親在灣及日本為家人料理的食物,當年十歲左右的一青妙看著母親在廚房料理三餐的背影,那些菜肴的滋味,無不滲出歲月的酸甜,及母女之間看似恬淡卻無比濃烈,更是一青妙多年來的飲食鄉愁。

一青妙寫道:「我原本覺得母親每天做的菜沒有什麼特別的,看到食譜才真正意識到,啊,我的母親是嫁給『臺灣人』。」在這之前從未接觸過臺灣料理,年輕的一青和枝,為了丈夫來到異地,一句臺灣話都不會說,一個自家血親都沒有,只能透過做菜來親近這座島嶼。「母親去菜市場買東西,和姑姑學料理,用做出來的菜與他們溝通。」就像是以料理來融入臺灣社會,甚至是取得「顏家媳婦」的資格。

「以前都吃母親煮的菜,以為她本來就會做這些,從沒想過她到底是花了多少工夫去學臺灣菜。」直到她翻起小紅箱裡的筆記本,看見母親在搬到臺灣後,認真學習臺灣料理所寫下的食譜,那是日籍母親試圖與臺籍夫家連結的用心。

一青妙帶著筆記本來到灣,找到當年教母親做菜的劉太太,也陸續在灣尋回童年食物故事,包括年節祭祀印象深刻的麵龜,及旅行時吃到的台鐵排骨便當。

料理之所以好吃,讓人吃得開心,吃出感動,並不是名廚名家的手路菜,而是記憶的回味,因此,食譜沒必要鹽一匙醬油一杓那般拘泥,有記憶情感佐味,有故事襯底,那滋味便飽滿。

「我一直沒有機會直接從母親那邊學到做料理的手藝,但是卻用鼻子和舌頭回憶母親的味道。我相信母親是透過料理,想把她深深的情愛傳達給女兒們。打開食譜筆記本,我覺得母親的這種心情強烈的敲打在我的心房上。」

於是一青妙照著食譜筆記,試著做出極本土的灣料理,如蘿蔔糕、糕渣、蒸瓜子肉餅、鹹蜆仔、紅豆年糕、包粽子、燉豬腳、熬粥,連結母親的深情和身體記憶。日本人不吃豬腳,回到日本後,母親仍常燉豬腳,連一青妙都會幫忙拔豬腳毛,和妹妹更是喜歡大啖豬腳這件事情,還嚇壞阿姨,還把豬腳當成便當菜,更另日本同學百思不得其解。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並不是本食譜,是關於食物和味道的雜記,家人共餐的記憶,寄情於料理的情感是書寫的主軸,十歲的小女孩跟母親在台北美容院洗頭的記憶,洗頭後再去小美吃冰,或夏日一起洗愛玉子,冬天吃沙鍋魚頭,把阿姨們一起找來圍著餐桌包粽子,每個月找一天跟母親,嬸嬸,妹妹一起去國賓飯店吃港式飲茶,充滿八0年代生活迷人氣味。

 而那一道道台菜書寫,又是一個個灣生活飲食故事。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ママ、ごはんまだ?》

作者: 一青妙

譯者:陳惠莉

繪者:葉懿瑩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3/2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
    全站熱搜

    魔女舒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